廉政文化: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发布者:纪检监察网发布时间:2010-06-01浏览次数:67

廉政文化: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诸葛亮为政清廉言行节录

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一千多年来,正是先祖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留传后世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诫子书》,教育和激励着他的一代一代的裔孙们宁静务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发展和创造了无愧于先人和后世的光彩夺目的业绩,或者说,这种发展和创造,无不生动地体现了诸葛亮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的巨大影响。

明清两代,诸葛村可以说是科第蝉联,簪缨簇起。全村共出进士5人,举人11人,分别占兰溪全县同期进士和举人总数的5%和4.8%;各类贡生43人,占全县同期贡生总数的7.2%。也就是说,正途出身的官吏有50多人,还有给正途出身而为官吏(称为“仕籍”数十人)。略去从七品以下的八品、九品数十名官吏不计,仅正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员10人。在他们中,《兰溪县志》上列传的有16人,列入人物传略的23人。真是群星灿烂,光彩照人。根据《通志》、《府志》、《县志》和《宗谱》记载,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不受不污,甘守清贫,留下难得的官声和政绩,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

东汉文学家王逸解释“廉洁”二字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诸葛亮功劳盖世,权倾天下,然而毕生不受不污,廉洁自律。其高风亮节,感人至深。

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集》)他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其清贫可见一斑。

他在《自表后主》一文中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集》)这是诸葛亮的一份家庭财产申报单。“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叫阴识,家有四七百余顷,比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当指诸葛亮的家人在黄氏带领下从事种植和蚕桑等农事活动,可保温饱无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这显然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这是诸葛亮毕生追求和实践的清正廉洁的理想境界。其实,诸葛亮的合法收应当是很高的。“受赐八十万斛”,这是俸禄,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另外,据《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刘备平益州(成都),赐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刘禅继位后,“赐丞相亮金铁铖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诸葛亮集》)。这是奖励,数额巨大。这些钱财到哪里去了呢?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就没有接受;二是接受了以后上交国库,或奖励军士和其他有功人员。

诸葛亮的廉洁自律,是蜀国官吏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史载,他任用的官员,大多勤于政事,廉洁自律。例如,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神“家不识财,儿子毕布衣素食,出入无从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蜀志费神传》裴注引《棉别传》);名将姜维“据上将之重,外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约”(《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三国志蜀志刘巴传》);董和“身率以俭,恶衣蔬食”“死这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蜀志董和传》);邓芝“赏罚明断,善恤卒伍”,生活俭朴,家无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死时,亦“家无余财”(《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二、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诸葛亮年轻时未有儿子,过继其兄诸葛瑾之子“乔为嗣”。诸葛乔娶刘氏公主,“拜附马都尉”。诸葛亮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说:“乔本当还成教,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诸葛亮集》)俭朴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嗣子弟诸葛乔未过“而立之年”便早早去世了。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亮也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三、丧事简办,薄葬山中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炽起。诸葛亮对此深为不满。他在弥留之际,“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均据《诸葛亮传》)简单得像一个普通百姓。

诸葛亮为复兴汉室,统一中原而毕生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勤政廉政的思想品格,深受后人的敬仰和赞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宰相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日:‘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贞观政要第十六》)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说:‘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百折,左右昭烈父子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以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明代,朱元璋钦定武侯庙为“帝王庙”,诸葛亮一跃进入帝王行列。清代,康熙皇帝说:“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对诸葛亮的为人师表大加赞赏。

当然,我们在认识诸葛勤政廉政思想时,不能忘记在他身上所印有的封建思想的印记,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把握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而深切地理会其中的精粹。

  2010.6.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