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在应对疫情中,生命安全和生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诉求和共同使命,精进个体的生命质量成为生命教育的本质。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独特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疫情发生中及疫情发生后,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需求转向。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有所提升,重视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得到重视,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颇,局限于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学习的媒介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方式,容易受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引导,学校社会生命教育注重安全轻内涵等特点,决定了需要建构学校甚至社会层面的生命教育体系。
关键词:疫情背景 高职院校 生命教育体系
引言: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刁洪斌教授主持的课题《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ZG009),课题组成员:李柯、马晓晴、徐莉、郭学道、朱龙等。本课题通过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借鉴生命教育早、体系完整、效果好的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学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先进做法,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教育教学实际,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疫后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问题缘起
2020年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中国,蔓延多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这次战役,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卑微、光辉与伟大、坚韧与执着。如何提高民众的生命认同意识、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健康意识、生命价值意识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这种背景下,开展生命教育非常必要。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残、自杀、杀人、伤人等漠视生命的事件被新闻媒体频频报道,同时,大学生校园里也存在着许多“慢性自杀”的现象,如有的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世界,长时间玩乐导致自己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网吧一角的电脑桌前;有的学生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与现实压力,畏惧挫折的他选择逃避而导致自己过早地颓废;有的学生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中放纵自己,使生命过早透支;还有的学生在迷茫、困顿中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从未真正考虑过生命的目标与意义,从而使美好的生命时光在单调中流逝;等等。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引领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其存在的诸多生命问题迫切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被首次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政策要求。生命的成长及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教育本质就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要求我们把高校生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以引导大学生认知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学校生命教育势在必行。高职学生是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特征,做好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凸显生命教育和生命安全成为全社会共同使命和共同诉求。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和更加久远的教育,如何精进个体的生命质量,在教育中展现生命的美好,成为在疫情稳定后高职教育的重点。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含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研究内容
针对疫情突然爆发之后,开展疫情背景下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及应对能力调查;对我省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现状;梳理出我省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我省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借鉴生命教育起步早、效果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的学校生命教育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疫情发生后,在生命教育方面势必增加了多元因素,特就疫后高职学生生命教育需求转向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以中国知网、JSTOR 数据库以及 Google Scholar 为主要检索平台,查阅生命教育的中外文献,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梳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可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为高职学生生命教育这一选题提供研究的空间。
2.问卷调查法
采用预先设计的书面问题来搜集资料,主要用于测量个体的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3.比较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生命教育的制度、内容、主要实践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分析境外生命教育的丰富经验,以期为大陆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结论
(一)高职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疫情突然爆发之后,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提升,会主动了解疾病防控知识;学习洗手、佩戴口罩等规范流程,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公共场所按照规范佩戴口罩;外出归来勤洗手;劝说家人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外出等应对方式比例提高。但对锻炼身体、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等应对方式的使用比较低。在疫情平稳后安全意识下降,存在侥幸心理。在疫情期间,受疫情影响产生较大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感觉自己无法应对或者应对能力差的在调查人群中占比6%,说明高职学生安全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疫情后,高职学生对生命教育重视度提高,多数学生同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应该好好珍惜,并认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对亲人、社会、国家也具有意义,他们能够积极看待生命,并认识到疫情防控中个人的作用和贡献。但对于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精确,容易偏听偏信;对于健康的行为习惯贯彻行动力欠缺;对生命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偏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比较狭窄,局限于生命安全范畴,而对生命美好、幸福的内涵理解比较少;对于日常安全学习偏向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少;偏重于新媒体了解和学习方式,对传统方式存在一定的排斥。
对于高职学生,学校生命教育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偏重安全训练轻视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比较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生命教育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可操作性差;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开展讲座、宣传图片等是普遍选择的方式,缺少创新,效果上有一定的欠缺;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在学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少体现生命教育,没有跨学科合作;校外人员和机构参与生命教育程度不高,社会接受度低,没有形成社会合力。可能的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社会期待和社会教育比较缺乏,传统文化对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制约和限制,社会发展的水平对文化和精神的限制一定程度对生命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生命教育研究、政策指导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和更加久远的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其内涵应该包含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感恩教育、信仰教育、生态教育等。因此,要加强生命教育研究,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到要开展生命教育,但生命教育主管机构和组织并没有明确,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一定的政策指导和具体细则规划。
现行生命教育中基础理论研究层面探索涉及的较多,单生命教育发展没有形成系统体系,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命教育指导,家庭、学校、社会可依照的教育样本比较少,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发展现状,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家庭、学校和社会默认“为成绩让道”的思维和做法,个人、家庭和学校注重成绩,看到眼前,忽视成长,漠视未来,生命教育不断被淡化和忽视,生命教育课程甚至直接取消或者没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勿谈鬼怪神力生死”的思想,“掩耳盗铃”式的心理让人们对生命教育有误解,也有忽视,从而边缘化生命教育课程。改变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偏差是生命教育可以实行的先决条件。
(二)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学科教育中、融入日常人才培养中,形成跨学科合力
学生的品格养成和思维认知除了家庭的影响,一部分也受学校影响。课堂生活和校园生活影响学生生活品质和人格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育中都有生命教育的精神元素,尤其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得他们对于充满生命情怀的课堂更容易接受,如何在学科教育和日常人才培养中发掘生命教育元素,打造适合生命教育的学校课堂和人生课堂,形成跨学科的生命教育合力是学校落实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对人生、理想、自我生活意义的思考、体验和想象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注入积极心理学的内涵,让学生更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提高生命的质与量。
除了课堂与多学科的融合,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命教育、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养成中也是高职学校的重要研究议题,生命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传授和理论教育,更应该是实践性教育,在生命实践中感受、体验、思考、充实认知。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要与其他社会组织或高校联谊,让学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的体会,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从思想和心灵上感触生命,理解生命的珍贵,懂得生命的意义。
(三)拓展生命教育渠道、内容、形式,建构高职生命教育体系,创设充满生命关怀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改变单一化生命教育渠道、内容和形式,对生命教育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和探索,形成有特色、多样化、实践性生命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强化学校生命教育理念,构建高职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完善课程、活动体系和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和水平,创设具有生命温情与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生命教育合力。